English

求索新世纪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

2000-04-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单三娅 我有话说

于平,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江西省歌舞团舞蹈演员,1985至198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吴晓邦先生攻读舞蹈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1988年到北京舞蹈学院任教,1993年评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贴。1998年评为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资华筠先生在职攻读中国现当代舞蹈史博士学位。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舞蹈形态学》等,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从省级歌舞团的一名普通舞蹈演员,成为中国舞蹈界屈指可数的有着深厚理论功力的学者,于平在一条充满着艰辛和寂寞的路途上跋涉了20多年。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他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从西方的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著作到中国历代的文论、书论、画论、棋论、琴论,只要是在文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论著,几乎都在他的涉猎之内。于平有一个特点,不仅苦读,而且勤写。他每每于夜深人静之时,将自己在书海中遨游的种种感悟与联想,联系中国舞蹈界文化建设的实际书写成文。在经年积累和准备之后,于平逐渐显露出厚积薄发之势。早在80年代初,于平就已经被舞蹈界视作理论新秀了,后来终于成为中国舞蹈界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的人才。

也许是源于于平宽广的治学眼界,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于平自1996年上任以来,始终把提高学术层次和学术水准作为学院的首要任务。在他的主持下,学院整体完善了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出版了许多填补舞蹈学科空白的教材,并于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文化部对学院的“本科教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评审,使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针对我国多年来早期专业型教育注重技术能力而先天文化不足的弱点,于平注意从各个方面增强了学校整体综合素质的氛围,激发了这所全国唯一的舞蹈高等学府学术建设的动力。学院于今年初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于平时刻关注着世界舞蹈的创新潮流和学科的综合趋向,思考着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以及如何培养新世纪的演艺人才。为迎接新世纪对教育界提出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积多年舞蹈教育之经验与研究,于平提出了一整套设想。就舞蹈教学思想而言,他认为:在提高专业型舞蹈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要大力研究国民素质教育所需舞蹈人才素质构成;在实现舞蹈人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之时,要大力关注舞蹈教育的“产业性、市场性”。就舞蹈教学心理而言,他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切切实实完成舞蹈教学“技能灌输”向“智能开发”的转换;要确立“智为进德之基,德为扬智之帅”的信念,舞蹈教育在开启心智教学的同时,要培养新型的道德伦理观念。就舞蹈教学方法而言,他认为:不仅要从“智商”(IQ)着眼而且要从“情商”(EQ)着眼,不仅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美感分析入手而且要从生理生化科学的“力效”分析入手;舞蹈教学方法研究要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去。

北京舞蹈学院自1978年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大学以来,为我国舞蹈文化建设培养了多方面高层次舞蹈人才。该校现设有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和舞蹈学硕士专业点,形成了完备的学科设置和合理布局。今年年初,根据国家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调整和政策,北京舞蹈学院由文化部划转到北京市,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于是,在保证学校平稳过渡的同时,如何“立足首都,服务全国”,又成了于平考虑的新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